一是道路的名字。大庆路,胜利路,江汉路,玉门路……类似借用天远地远的外地名字来命名的路有不少。二是餐饮的种类。鲁菜川菜东北菜,宜宾燃面,武汉鸭脖,陕西凉皮……全国各地的美食在这个中原城市都有供应,味道还挺正宗。
东濮石油大会战初期,地质技术人员在集中研讨攻关。地图上就是被誉为“金琵琶”的“东濮凹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加快资源勘探,我国以会战形式在多地开始了石油开采。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相继被开发。
1975年,随着一股巨大的油气流挟着泥沙从濮参1井2607米的深处喷涌而出,诞生。此后,数万石油人拖家带口从各地油田奔赴中原,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第十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油大会战。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最年轻的会战油田,后来竟成为了我国最早外闯市场“找活路”的油田。从1989年起,本部始终没大的勘探突破,产量逐年下滑,2019年的原油产量只有124万吨,需要养活的职工及其家属却有24万人之巨。
当油气田开发进入后期,产量递减直至无油气可采是必然规律,在此之后如何生存则是每一个资源型企业必然会面对的难题。只是对中原石油人来说,这个难题来得稍早了一些。
前一天的产量比计划少了,吴卫东有点着急。早上8点生产晨会刚结束,他就直奔濮5-200井。“上半年疫情影响了产量,如今临近年底,每一吨油都要计较。”
每天配产原油251吨,是吴卫东给自己定的标准。头一天的产量只有249吨,少了两吨。
一只手轻触井口闸门,一边耳朵紧贴外输流程,和油井打了近30年交道,不用看数据,吴卫东判断是井筒含水量波动较大导致减产。
吴卫东今年47岁,是目前最大的采油区——濮城采油厂采油三区经理。他工作的地方被人们叫做“东濮老区”,在地质学上被命名为“东濮凹陷”。这里,也是最早开发的区域。
38年前,不到10岁的吴卫东来到当时尚未建市的濮阳县。他的父亲吴道永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到玉门油田当了石油工人,先后支援过大庆、江汉等油田建设,最终在退休。吴家3个孩子,老大老二出生在大庆,最小的吴卫东出生在江汉。
新中国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大多是像吴道永一样扛过枪打过仗的军人。那时候国内百废待兴,国外封锁重重,找到属于自己的石油无异于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
会战初期,有个“石油鬼子”的笑话。冬天的夜里,泥坯房中只有少数的柴火烧炉子,工人们就烧原油。原油燃烧升起黑烟,一早起来屋里人的脸都熏黑了,一张嘴人人都是大白牙,“父亲他们就相互取笑别人是‘石油鬼子’。”
“东濮凹陷”地处豫东北与鲁西南交界处,是原始地层中一块琵琶状的含油气构造。“就像一个瓷盘摔碎在地上,又被人踢了一脚。油气储层小、碎、散是这里的特点。”吴卫东形象地比喻“东濮凹陷”的地质特征。
与大庆、胜利等“整装”大油田相比,的家底显得很寒酸——这里特别难找到蕴藏油气资源的整装区块,最小的含油区块只有一个房间大小。“所以有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一个房间里’开采油气。”吴卫东说。
艰苦的环境和不利的地质条件没能阻挡石油大军在中原创造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原石油勘探局成立。1983年,濮阳设市,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之一。1988年,生产原油722万吨、天然气12.88亿立方米,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第二位。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检测,产量下降的原因找到了,和吴卫东的预判一模一样,“这口井每天产液36立方米,含水率在85%至92%之间波动,能影响3吨到5吨的产量。”不敢有任何耽误,吴卫东带领职工开始了整改工作。
和产量较劲,是老一辈石油人克服先天不足的法宝。到了吴卫东这里,更是一滴油都不能让。经过40多年的开采,“东濮凹陷”中相对易采的油气已开发殆尽,“想获得‘剩油剩气’相当于拿刀在吃剩的骨头缝里剃肉”。
论年龄,38岁的杜莉比吴卫东小;论家中与石油的渊源,她却比后者深。作为唯一的海归女博士,杜莉是个“油三代”——祖父、外祖父、叔伯、姑舅、父母都是石油人,家族成员分布在国内各大油气田。
在油田边长大,高高的钻塔,成排的钻杆,成垛的抽油杆,嗡嗡作响的“磕头机”,是吴卫东与杜莉共同的儿时回忆。同样留在记忆中的,还有这个行业的苦与累。
“心思大”的石油子弟大多不愿继承父母的衣钵。1991年,吴卫东高考失利,在父母的劝说下他放弃复读,顶岗回到。
杜莉是个学霸,从小到大拿到的荣誉证书能装满一个手提箱。2005年,她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深造。也是在那一年,获得了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权——那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
其后几年间,杜莉在美国获得了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留在高校任教,而普光气田的开发进展,是身在濮阳的父母每次与杜莉通电话都不忘“更新”的消息。
截至目前,普光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2亿立方米,属于特大气藏。能否顺利对其进行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的存亡。
和杜莉隔着重洋都可以感觉到的一样,就像是一场重演的石油会战,数万中原石油职工接力从东濮老区奔赴普光气田所在的四川大巴山深处。仅用4年时间,建起了中国最大的硫黄生产基地和中石化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家里人对普光气田的关注同样牵动了杜莉的视线。气田开发过程中遇到难题,公开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攻克。得知消息的杜莉花几个月的课余时间解决了好几项。“原来我不只会教书和做实验。”在校园里待了20多年的学霸,开悟了。
2012年,普光气田投产的第3年,杜莉放弃即将到手的“绿卡”辞职回国,进入气田工作。
条件比父辈好了百倍,山里的宿舍水电气暖全都有。只是好百倍也比不上“外面”,冬天气温低容易爆水管,然后职工们就要好几天提水用。在大山里工作,已婚职工大多长期两地分居,未婚职工相亲想见个面都难。更不用提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寂寞与孤独。
如今,无论在哪一个油田,坚持不下去的年轻人都不少。杜莉倒是适应得很快,“从小父母就是这样的生活,我都不用做心理建设”。
同为女生的周敬也坚持了下来。2007年大学毕业后,周敬通过“双选”来到,成为新的“油一代”。她被分到东濮老区的采油四厂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一干就是11年。
地质研究的最大的目的是取得勘探突破,这是一项动辄就以十年为单位计数的工作,“发现东濮老区的油田,前辈们就花了20年。”周敬语速很快,看起来并不为11年的“一无所获”所困扰。她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石业,新突破背后一定是海量的积累。
2019年初,下属的内蒙古采油厂提出申请,想从东濮老区“挖”几个技术大拿,其中多次提到周敬。
两边领导“斗智斗勇”几个回合后,2019年初,周敬调任内蒙古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副主任。
东起锡林郭勒盟,横贯巴彦淖尔市,西至阿拉善盟,沿中蒙边境呈一字型的2000多公里地域,摆在了周敬面前。
不同于与庄稼地伴生的东濮老区,内蒙古探区几乎全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这种地方理所当然是油气资源的聚宝盆。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更出人意料。1993年,中标白音查干凹陷风险盆地的勘探开发权。然而26年过去了,整个内蒙古采油厂的年产量还不到2.8万吨。
“戈壁、沙漠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从地上‘看透’往下700米至3000多米的地层中哪里有石油,哪里有天然气。”周敬很皮实,空降西北后连适应水土的过程都省略了。不过同事们都知道,这一年多她瘦了不少。
“抢”来周敬,是因为内蒙古采油厂急需改变低产的状况。根据今年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在接下来5年时间里,内蒙古探区要在拐子湖新区至少见产20万吨,在白音查干和查干“两干”老区至少见产10万吨。
如何保证老区稳产增产,如何把新区储量“变现”,如何平衡单井产量与成本支出……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周敬和同事翻出了10多个铁皮柜的地质台账。大家每天“泡”在各种构造井位图、组合图、监测资料和井史资料中,每天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小时。
难怪周敬瘦了。身高1.66米的她,目前体重刚好50公斤。瘦削更凸显出她说起业务时眼中的灵气,“辛苦不是问题,问题是不突破与改革,内蒙古探区就很难再维持下去。”
几千公里外,大巴山淅沥的冬雨中,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的第二台“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尾气余热高效回收锅炉”的吊装施工已完成,这也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的一个子项目。
“开发高含硫天然气,最关键的是要防腐防泄漏。”杜莉说,她刚回国时,普光气田大多数设备还需从国外进口。当时使用的进口尾气焚烧余热回收锅炉因“水土不服”,多次出现腐蚀泄漏,影响效益不说,含有剧毒的硫化氢气体一旦外泄还会威胁职工和驻地群众的生命安全。
2015年,杜莉领衔科研攻关,整个团队仅画出的图纸资料摞起来就有1.68米高。2018年,这口极具科技含量的锅炉实现国产化,今年上半年,经专业机构验证,第一台回收锅炉使用近三年没有一点腐蚀减薄或穿孔现象。
这只是杜莉团队诸多高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个。作为我国第一个高含硫气田,在普光工作,意味着要不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不断破解世界级难题。
截至今年12月7日,普光气田已累计生产井口气898.95亿立方米,外输商品气633.48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约5045万吨,相当于替代标准煤7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8亿吨。目前,气田内的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主要静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12月的早上6点,天色还没亮。山东德州市齐河输气站的职工宿舍里,张小亮和妻子石静静已经起身了。
查看输气管线是否堵冻,是冬天时夫妻俩到站里的第一件事。确认前一夜一切正常后,两人随即开始一天的工作:巡检、录入、维护……
“我们是油气储运中心外闯到山东天然气管输市场的职工。”张小亮相对寡言,石静静就成了两人的“发言人”。
任何一个油气田,都会面临可采资源递减的情况。无论哪个国家、哪种资源,区别只是递减速度受储量、开发技术、管理观念的影响而有快有慢。 这一个道理,中原石油人已体会了30余年。
1989年,参与了新疆等资源新区的钻井开发,成为第一个外闯市场的会战油田。到2012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自原有的中原石油勘探局拆分出来,主营物探、钻井、大修、测井、射孔等业务。
就像兄弟俩分家,是哥哥,分到家里的土地和房子;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弟弟,分到的是牛、马、手推车和农具。
张小亮和石静静两个“油二代”在2002年被派往山东市场,油田“分家”后两人在行业里就成了乙方。
今年11月底,在科威特市场坚守300多天后,贾强龙和部分队友终于坐上了回国的飞机。
相比于张小亮和石静静,36岁的贾强龙外闯的地方更远一些。13年来,他先后在苏丹、伊朗、乌干达等多个海外市场工作。现在,他是科威特公司SP-981修井队的平台经理。
“无论是什么身份,把活儿干好最重要。”特殊年代曾赋予石油工人独有的骄傲感在张小亮这代人身上已渐渐淡去,但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却一代代传了下来。
齐河输气站东接青岛LNG(液化天然气),北连天津LNG,西通榆济天然气管道,南输中原储气库群。相比于一般输气站,这一枢纽站责任更大,风险也更大。2015年建成投运后,张小亮成了上级反复考量后选定的站长。
2017年6月16日13点3分,齐河站过滤分离器突然泄漏,张小亮第一时间判断出是设备老化引发了险情,他随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戴上空气呼吸器,第一个冲入现场紧急处置。
抢险过程不到两分钟,石静静却像度过了两年:一旦处理不当,现场就会出现重大燃爆事故。等张小亮从装置区出来,石静静紧紧抱着他哭出了声。
事后,甲方用最快的速度升级了设备,并给发去一封感谢信。说起这件事,张小亮依旧惜字如金,“站长的职责就是让输气站正常运作,甲方认可了,我们才可以挣来效益。”
在海外,效益同样靠技术和责任赢得。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海外市场人员轮休暂停,仅在科威特一地,就有来自中原石油工程公司20支钻(修)井队和411名中方员工超期坚守在施工现场。
在中东的沙漠里,中午时地表温度会超过70摄氏度。疫情发生后,在修井现场,除了劳保着装,工人们还要戴上口罩、护目镜等防疫装备,全身上下能“散热”的只剩两只耳朵。
“‘中原铁军’的名号可不是随便得来的。”回忆起不久前的场景,贾强龙言语中能听出一丝得意。
早早外闯世界,的标志几乎遍布了全球有油田的每一个国家,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也成了国内石油工程海外事业的“黄埔军校”。尤其是在有着“石油奥林匹克竞技场”之称的海湾钻(修)井市场,一直是少有的能与斯伦贝谢、威德福等国际知名油服同台竞技的强劲对手。
距离齐河输气站270公里外的濮阳本部,石静静的父母和两个外孙女组成了这个跨省家庭的另一半。“妈妈何时回家?”是每次视频通话时女儿“永恒”的问题。
与几十年前父辈工作时相比,交通状况和通信技术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不过只要当上了石油人,与家人聚少离多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两个孩子自出生起就由外公外婆“代养”;张小亮父亲病危时,因为工作脱不开身,直到医院下达第三次病危通知,他才赶回濮阳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仅在山东市场,就有来自3家单位的600多名干部职员在外闯创效,而在全国范围内,从河南濮阳出发的中原石油人多达1.1万名。
石油人的不变,换来的是从企业到行业的改变。据测算,2020年,中原石油能从国内的外闯市场带回21.54亿元的劳务收入。在国际市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国际超低油价的联合“围堵”,今年前11个月,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也签下了共计6.95亿美元的新合同。
在内蒙古,周敬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在“十四五”规划出台后仅一个多月,她和同事一口气抓到了两条“大鱼”——部署在白音查干区块的达67井钻遇厚油层,查干区块的意23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
“热身20多年,内蒙古探区终于要驶入快车道了。”发出这句感慨时,周敬的语速难得地慢了下来。
最近,大巴山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杜莉依然每天都到安装好的回收锅炉现场转一转。她有些等不及想看看升级后的设备投产后能产生多大的效能。
虽然地处群山深处,普光气田却不缺来访者。“中国有人能‘驾驭’高含硫天然气”,过去几年,这持续吸引着各国相关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不远万里来到小小的普光镇参观。
“以前,父辈们学外语是为了看懂进口设备说明书,如今,气田里的年轻人提升外语能力,是为了能更好地给外国同行讲解我们的技术与理念。” 兼具“油三代”和“海归”两种身份,杜莉说,在普光气田,传统石油人埋头苦干不惜流血流汗的场景,早已转化为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
“不时有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出邀请,希望我们去开发他们的高含硫天然气。” 杜莉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神采飞扬。
这里,是“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通过全长2170公里长的管道,新一代石油人正源源不断地为长江经济带6省两市、8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人送上绿色能源。